生活中,我們常常在遇到小意外時,下意識地采取一些所謂的“急救措施”。但你知道嗎?這些看似正確的做法,其實背后隱藏著巨大的誤區(qū),甚至可能讓傷情雪上加霜。今天,就讓我們一起揭開這些急救誤區(qū)的神秘面紗,掌握真正的急救知識。
燙傷急救:冰敷?NO!
很多人在被燙傷后,第一反應(yīng)就是用冰塊敷在傷口上,認為這樣可以快速降溫、緩解疼痛。然而,這種做法大錯特錯!冰敷會使傷口處的毛細血管急劇收縮,導致血液循環(huán)不暢,進而加重皮膚組織的損傷,延長愈合時間。正確的做法是,在燙傷后的第一時間,用流動的冷水沖洗傷口 10 - 15 分鐘左右。冷水能夠迅速帶走傷口處的熱量,減輕燙傷程度,同時還能緩解疼痛,為傷口的后續(xù)處理打下良好基礎(chǔ)。如果燙傷部位出現(xiàn)水泡,千萬不要自行挑破,以免引發(fā)感染,如有異常情況,應(yīng)立即前往醫(yī)院尋求專業(yè)救治。
割傷急救:面粉、香灰、土?大錯特錯!
割傷是生活中較為常見的意外傷害。一些人受傳統(tǒng)觀念的影響,習慣在傷口上撒面粉、香灰、土等,認為這樣可以止血、消毒。殊不知,這些物質(zhì)往往含有大量細菌和其他有害雜質(zhì),進入傷口后極易引發(fā)感染,使傷口情況惡化。對于割傷的正確處理方法是:先用清水和肥皂將傷口周圍的皮膚清洗干凈,然后用碘伏對傷口進行消毒處理。如果傷口較淺、出血不多,消毒后可貼上創(chuàng)可貼;若傷口較深、出血不止,一定要及時就醫(yī),以免延誤治療時機。
扭傷急救:按摩、熱敷?適得其反!
扭傷是運動損傷中較為常見的一種情況。部分人扭傷后,會本能地對受傷部位進行按摩,并使用熱敷來緩解疼痛和腫脹。然而,這種做法極有可能加重局部的腫脹和炎癥反應(yīng),延緩恢復(fù)進程。正確的扭傷急救方法是遵循“RICE”原則,即休息(Rest)、冰敷(Ice)、加壓包扎(Compression)、抬高患肢(Elevation)。在扭傷后的 24 小時內(nèi),應(yīng)避免活動受傷部位,盡量讓其保持靜止休息;同時,使用冰袋等冷敷物品對受傷處進行冷敷,每次冷敷 15 - 20 分鐘,每隔 1 - 2 小時重復(fù)一次,以減輕腫脹和疼痛;接著,采用彈性繃帶等對受傷部位進行適當加壓包扎,注意不要包扎過緊,以免影響血液循環(huán);最后,將受傷的肢體抬高至心臟水平以上,有助于減少腫脹。一般 2 - 3 天后,當腫脹和疼痛有所緩解時,可考慮進行熱敷,以促進血液循環(huán)和組織修復(fù)。
流鼻血急救:仰頭、拍后腦勺?危險!
流鼻血時仰頭,是很多人固有的錯誤觀念。他們以為這樣可以讓鼻血不再流出來,其實這樣做不僅毫無效果,還存在很大風險。因為仰頭會使鼻血倒流至咽喉部,一旦誤吸入氣管或肺部,可能引發(fā)嗆咳、呼吸困難等嚴重后果;若咽下鼻血,還可能刺激胃黏膜,導致惡心、嘔吐等癥狀。正確的處理方式是,讓患者坐直身體,頭部稍向前傾,用手指輕輕捏住鼻翼兩側(cè),持續(xù)按壓 5 - 10 分鐘左右。同時,可以用濕毛巾或冷毛巾敷在額頭、頸部等部位,幫助收縮血管,減少出血。如果經(jīng)過上述處理后,鼻血仍無法止住,或者出現(xiàn)頻繁流鼻血的情況,應(yīng)及時前往醫(yī)院耳鼻喉科就診,查明病因,接受專業(yè)治療。
異物卡喉急救:用手摳?更危險!
當異物不慎卡在喉嚨時,不少人的第一反應(yīng)是用手去摳喉嚨,試圖將異物摳出來。這種做法是非常危險的,因為用手摳可能會使異物在喉嚨里越陷越深,甚至滑入氣管,造成窒息等嚴重后果,危及生命。正確的急救方法是采用海姆立克急救法。如果患者是清醒的,施救者可站在患者身后,用雙臂環(huán)抱其腰部,一手握拳,將拇指關(guān)節(jié)突出點頂住患者腹部正中線臍上部位(遠離劍突),另一只手握住握拳的手,然后用力向患者腹部的上方和后方快速沖擊,重復(fù)該動作直至異物排出。如果是兒童或嬰兒發(fā)生異物卡喉,因其身體結(jié)構(gòu)和成人有所不同,施救方法也會有所差異,家長應(yīng)在日常生活中提前學習相關(guān)的急救知識,以便在緊急情況下能夠正確施救,為孩子的生命安全保駕護航。
掌握正確的急救知識,是我們每個人都應(yīng)該重視的事情。在面對各種意外傷害時,只有摒棄錯誤的急救觀念,采取科學、合理的急救措施,才能最大程度地減少傷害,保護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健康。希望這篇文章能夠引起大家對急救知識的重視,讓更多人了解到正確的急救方法,為生命安全增添一份保障。